今年資產翻3倍的炒股高手,8個反常識習慣,撕開多數人虧錢的真相
真正的炒股盈利,從不是靠“盯盤到凌晨、滿倉十幾只、追遍熱點消息”的蠻勁,而是把復雜邏輯做減法的巧勁。這位年內資產翻番的高手,沒有高深指標,只靠8個“反著來”的習慣,避開了多數人踩的坑——
一、持倉:10萬只買2只,“集中打透”比“分散求穩”賺得狠
普通人怕風險,手里攥著十幾只票,結果哪只都沒研究透:漲5個點就慌著賣,跌3個點就割肉跑。
他偏不:幾年沒同時開倉超過3只,多數時候就1-2只。理由很實在:“10萬分10只,每只1萬,漲20%才賺2000;攥在2只里,每只5萬,漲20%直接賺1萬。”
關鍵是這2只票,都是“自選股里篩了3個月的”——從板塊邏輯到主力節奏摸得門清,這才是“集中”的底氣,不是瞎賭。
二、盯盤:一部手機足夠,“盯得越緊,虧得越慘”
每天收盤總有人問他“XX股下午怎么走”,他總笑著說“沒看,下午在喝茶”。
他的邏輯很絕:買點到了手機掛單,設好止損止盈,剩下的交給盤面。“從買點A到目標價B,主力肯定要洗盤震蕩,你盯著看:不漲就慌,一慌就賣飛;跌一點就割,反而錯過主升浪。盯盤改不了走勢,只會打亂你節奏。”
反觀多數人:盯著電腦從開盤忙到收盤,上午追漲、下午割肉,一天操作3次,手續費虧不少,還總踏錯步。
三、選股:自選股不超50只,3個標簽分類,拒絕“亂買盲買”
他的自選股像“貨架”,清清楚楚分三類,從不多加一只“別人推薦的票”:
? 可做(當月機會):不超10只,過了量能、均線、板塊聯動三關,跌到關鍵支撐位(比如30日線)就下手;
? 觀察(3個月內機會):約20只,主力已開始吸籌(縮量橫盤、偶有放量),但沒到買點,每周看1次就行;
? 備選(3-6個月機會):約20只,剛進主力視野(底部放量、突破前期平臺),還在吸籌階段,3個月內絕不碰,避免“抄底抄在半山腰”。
四、持股:不做長線也不做短線,只做“能賺錢的周期”
別人問他“你是長線派還是短線派”,他說“都不是,只做‘到價就走’的周期”。
他持股時間15天到3個月不等:買了10天到目標價,立刻賣;沒到價但趨勢沒破(比如沒跌破5日線),就拿著——最長一次拿3個月,賺了40%。
不像多數人:要么抱“長線”執念,套了就扛,從賺20%虧到10%;要么做“短線”,拿2天沒漲就賣,轉頭看著票漲上天。
五、止損止盈:買前先“畫好線”,絕不憑情緒“賭一把”
這是他最核心的習慣,也是多數人栽跟頭的地方:買之前就把止損、止盈點寫在備忘錄里,到點必執行。
比如買一只票,他會明確“跌破5日線止損”“漲到15%止盈”。“去年有只票,買10天跌5%破了線,我立刻賣,后來它又跌10%;還有只票到15%止盈,賣了后雖再漲5%,但我不貪——賺該賺的錢,比啥都穩。”
多數人則是“漲了想再漲,跌了盼反彈”,結果要么坐過山車,要么套牢到割肉。
六、消息:“不聽、不看、不追”,只信“主力的動作”
別人炒股刷財經新聞、盯利好利空,他幾乎不看:“消息都是滯后的,你看到‘利好’,主力早拉完了,進去就是接盤;看到‘利空’,主力早跑完了,你割肉就是割在地板上。”
他只看兩個信號:自選股里的票突然放量上漲、突破平臺,就是“主力要動了”;要是縮量下跌、跌破關鍵均線,不管有沒有消息,先規避——“主力的動作騙不了人,消息能。”
七、復盤:每天20分鐘足夠,只做3件事,拒絕“無效忙碌”
多數人復盤翻遍漲跌榜、記滿筆記,他卻只做3件事:
1. 看“可做”標簽的票,有沒有到買點或止損點;
2. 看“觀察”標簽的票,量能、均線變沒變,要不要調分類;
3. 記當天操作:“XX票沒到止損點,繼續拿”“XX票到止盈點,賣了”——避免下次忘了當初買它的邏輯。
“復盤不是看越多越好,只看‘和自己有關的’,無關的都是干擾。”
八、心態:把“我能賺多少”換成“我能虧多少”,不焦慮的核心是“可控”
很多人炒股焦慮,是因為“只盼著漲,從沒想過會虧多少”。他反過來:買之前先算“最多能虧多少”。
比如10萬買一只票,設5%止損,就是最多虧5000,這個數在承受范圍內,所以拿得住;要是覺得5000受不了,就只買5萬,把風險控在2500以內。
“焦慮的根是‘失控’,當你知道最壞結果是什么,并且能接受,就不會慌了。”
最后發現,高手贏的不是技術,是“減法思維”:減持倉數量,反而能把票摸透;減盯盤時間,反而能守住節奏;減消息干擾,反而能看清主力動作。
炒股像打獵,不是打得多就賺得多,而是耐住性子瞄準了再開槍——多數人忙著追眼前的小獵物,高手卻盯著遠處的大目標,等最合適的時機扣扳機。$中(zhong)科電氣(SZ300035)$
(特別聲明:僅供參考,入市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) 真正的炒股盈利,從不是靠“盯盤到凌晨、滿倉十幾只、追遍熱點消息”的蠻勁,而是把復雜邏輯做減法的巧勁。這位年內資產翻番的高手,沒有高深指標,只靠8個“反著來”的習慣,避開了多數人踩的坑——
一、持倉:10萬只買2只,“集中打透”比“分散求穩”賺得狠
普通人怕風險,手里攥著十幾只票,結果哪只都沒研究透:漲5個點就慌著賣,跌3個點就割肉跑。
他偏不:幾年沒同時開倉超過3只,多數時候就1-2只。理由很實在:“10萬分10只,每只1萬,漲20%才賺2000;攥在2只里,每只5萬,漲20%直接賺1萬。”
關鍵是這2只票,都是“自選股里篩了3個月的”——從板塊邏輯到主力節奏摸得門清,這才是“集中”的底氣,不是瞎賭。
二、盯盤:一部手機足夠,“盯得越緊,虧得越慘”
每天收盤總有人問他“XX股下午怎么走”,他總笑著說“沒看,下午在喝茶”。
他的邏輯很絕:買點到了手機掛單,設好止損止盈,剩下的交給盤面。“從買點A到目標價B,主力肯定要洗盤震蕩,你盯著看:不漲就慌,一慌就賣飛;跌一點就割,反而錯過主升浪。盯盤改不了走勢,只會打亂你節奏。”
反觀多數人:盯著電腦從開盤忙到收盤,上午追漲、下午割肉,一天操作3次,手續費虧不少,還總踏錯步。
三、選股:自選股不超50只,3個標簽分類,拒絕“亂買盲買”
他的自選股像“貨架”,清清楚楚分三類,從不多加一只“別人推薦的票”:
? 可做(當月機會):不超10只,過了量能、均線、板塊聯動三關,跌到關鍵支撐位(比如30日線)就下手;
? 觀察(3個月內機會):約20只,主力已開始吸籌(縮量橫盤、偶有放量),但沒到買點,每周看1次就行;
? 備選(3-6個月機會):約20只,剛進主力視野(底部放量、突破前期平臺),還在吸籌階段,3個月內絕不碰,避免“抄底抄在半山腰”。
四、持股:不做長線也不做短線,只做“能賺錢的周期”
別人問他“你是長線派還是短線派”,他說“都不是,只做‘到價就走’的周期”。
他持股時間15天到3個月不等:買了10天到目標價,立刻賣;沒到價但趨勢沒破(比如沒跌破5日線),就拿著——最長一次拿3個月,賺了40%。
不像多數人:要么抱“長線”執念,套了就扛,從賺20%虧到10%;要么做“短線”,拿2天沒漲就賣,轉頭看著票漲上天。
五、止損止盈:買前先“畫好線”,絕不憑情緒“賭一把”
這是他最核心的習慣,也是多數人栽跟頭的地方:買之前就把止損、止盈點寫在備忘錄里,到點必執行。
比如買一只票,他會明確“跌破5日線止損”“漲到15%止盈”。“去年有只票,買10天跌5%破了線,我立刻賣,后來它又跌10%;還有只票到15%止盈,賣了后雖再漲5%,但我不貪——賺該賺的錢,比啥都穩。”
多數人則是“漲了想再漲,跌了盼反彈”,結果要么坐過山車,要么套牢到割肉。
六、消息:“不聽、不看、不追”,只信“主力的動作”
別人炒股刷財經新聞、盯利好利空,他幾乎不看:“消息都是滯后的,你看到‘利好’,主力早拉完了,進去就是接盤;看到‘利空’,主力早跑完了,你割肉就是割在地板上。”
他只看兩個信號:自選股里的票突然放量上漲、突破平臺,就是“主力要動了”;要是縮量下跌、跌破關鍵均線,不管有沒有消息,先規避——“主力的動作騙不了人,消息能。”
七、復盤:每天20分鐘足夠,只做3件事,拒絕“無效忙碌”
多數人復盤翻遍漲跌榜、記滿筆記,他卻只做3件事:
1. 看“可做”標簽的票,有沒有到買點或止損點;
2. 看“觀察”標簽的票,量能、均線變沒變,要不要調分類;
3. 記當天操作:“XX票沒到止損點,繼續拿”“XX票到止盈點,賣了”——避免下次忘了當初買它的邏輯。
“復盤不是看越多越好,只看‘和自己有關的’,無關的都是干擾。”
八、心態:把“我能賺多少”換成“我能虧多少”,不焦慮的核心是“可控”
很多人炒股焦慮,是因為“只盼著漲,從沒想過會虧多少”。他反過來:買之前先算“最多能虧多少”。
比如10萬買一只票,設5%止損,就是最多虧5000,這個數在承受范圍內,所以拿得住;要是覺得5000受不了,就只買5萬,把風險控在2500以內。
“焦慮的根是‘失控’,當你知道最壞結果是什么,并且能接受,就不會慌了。”
最后發現,高手贏的不是技術,是“減法思維”:減持倉數量,反而能把票摸透;減盯盤時間,反而能守住節奏;減消息干擾,反而能看清主力動作。
炒股像打獵,不是打得多就賺得多,而是耐住性子瞄準了再開槍——多數人忙著追眼前的小獵物,高手卻盯著遠處的大目標,等最合適的時機扣扳機。$中(zhong)科電氣(SZ300035)$
更多精彩內容,關注云掌財(cai)經公(gong)眾號(hao)(ID:yzcjapp)
以上內容由投資顧問曾***(執業編號:A079******)提供,以上建議僅供參考,據此操作,盈虧自擔!股市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!珞珈投資ZX0077 售后投訴電話:0755-61957028 0755-25880000
- 熱股榜
-
代碼/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...
加載中(zhong) ...![]()